数据分析师如何快速熟悉业务

数据管道

共 1855字,需浏览 4分钟

 · 2020-08-12

作为数据分析师,如何快速熟悉业务?


主要的方法有4个:

  1. 分解业务环节

  2. 阅读数据报表

  3. 关注业务活动

  4. 行业竞品分析


1. 业务环节
1.1 人货场
:业务服务的用户有哪些主要分群?这些用户的主要特征是什么?
:给用户提供了什么服务内容?有哪些分类?
:产品和用户接触的渠道有哪些?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到我们提供的业务?

1.2 用户路径
即从用户视角来看产品,一般适合面向个人用户(to C)的产品形态。
电商场景下,可以理解为“顾客如何在平台上买到Ta想要的东西?”。

从产品上看:

用户从“广告渠道->注册->完成一次完整的交易或关键行为”要经过哪些步骤,在“扮演”用户的过程中,体会一下用户的认知过程和决策过程。

从运营上看:

产品提供了哪些用户成长体系?e.g. 积分、等级、特权、勋章等。

有哪些运营活动来实现拉新、促活、留存、复购等目标?


此外,还需要一点“逆向工程”的思维,走到每一步的时候,你要从产品或者运营的角度去思考:
  • 产品为什么这么设计?这是主流模式还是有创新?创新点在哪?

  • 运营活动的形式如何(what)?活动背后的逻辑是什么(why)?对哪些用户可能有效果(who)?在什么场景下投放的活动(when和where)?

e.g. 京东钱包的签到是1元早起打卡模式的,头一天充值1元到奖金池,第二天早起领回1元的本金,并且可以瓜分没有早起用户的钱;

e.g. 京东的图书活动和金融业务的联动,图书的品类很特殊,能筛选出高质量的人群;


需要注意的是,在不同的产品场景中,可能存在多种用户角色,不同的角色的需求或者定位不一样,在产品上的流程也不一样。

e.g. 内容平台有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(通常以后者居多);

e.g. 打车平台有司机和乘客之分;

e.g. 外卖平台有商家、订餐者、送餐者3种角色;


1.3 供货路径
和“用户路径”相反,“供货路径”的逻辑是“平台如何把货卖给用户?”。从供应链的角度说,就是“货”生产为起点,以到达用户手中为终点,中间需要经历哪些环节(以及哪些环节是在业务的数据中可以体现的)?

e.g. 电商场景中,可能会经历选品->采购->上架->线上销售->线下出库->物流->售后等环节。每个环节就会对应一些业务问题,怎么选品?从谁那里采购?怎么定价?优惠促销如何设置?

e.g. 对于内容平台,假设是PGC平台,如何获得更多的优质内容生产方?如何激励生产方产出优质内容?这些生产出来的内容该如何分类、评级?内容如何推荐给消费端?


2. 数据报表
尤其关注日报、周报、月报这种定期的报表或者报告。
  • 核心指标有哪些?

  • 指标背后的业务定义或业务场景是啥?

  • 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业务关系是啥?

  • 不同业务方会关注哪些指标?

注:从报表中还可以获得“基准数据”,比如对于电商平台而言,日活(DAU)、转化率、客单价、订单数等指标有助于建立基准线,这个基准就是用来判断业务好坏的常用标准(这些数字通常也是需要记住的)——比如交易额下降了,这些关键指标和头脑中的“基准线”一核对就很容易定位是哪里出了问题。
除了数据报表外,还可以查看历史的数据需求记录:
  • 最近3个月内业务方都有哪些数据需求?
  • 业务方主要关注的指标有哪些?
  • 业务上常见的操作或者问题是啥?

3. 业务活动
需要和产品、运营的同事沟通。
不管是对于产品,还是运营而言,可以问相关同事以下几个问题:
  • 关注的核心指标是什么?

  •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核心指标?e.g. 产品、运营活动、渠道质量、用户结构、外部事件等。最好是有案例说明。

  • 会做哪些操作来优化核心指标?做这些操作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

  • 通过哪些指标来评价这些操作的效果?

  • 当前有哪些痛点?或者需要数据提供什么帮助?


4. 竞品分析
竞品分析的好处是可以看到同行在做什么,也便于建立参照点以判断己方业务做得好不好。
从了解业务的角度看,竞品分析可以关注如下问题(不需要太复杂)
  • 业务对应的行业或商业形态下的Top3玩家都有谁?

  • 己方业务和竞品的差异在什么地方?比如在人、货、场上的差异。

  • 竞品做产品或者运营的思路是如何的?

  • 为什么他们这么做?而我们没有这么做?

如果先前有同事或者第三方出了《竞品分析报告》的(最好先找产品经理先问问),可以直接看现成的。如果是自己做,则要明确目标简化内容,抓住关键的几个点快速收集分析信息。

浏览 43
点赞
评论
收藏
分享

手机扫一扫分享

举报
评论
图片
表情
推荐
点赞
评论
收藏
分享

手机扫一扫分享

举报